DB2305∕T 036-2024 大豆灰斑病田间接种及抗性评价技术规程(双鸭山市)

ID

2F8CA0E9C1F94054BEA500B524BEFCA9

文件大小(MB)

0.24

页数:

9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65.020.20,CCS B 16 DB2305,双鸭山市地方标准,DB2305/T 036—2024,大豆灰斑病田间接种及抗性评价技术规程,2024-08-30 发布2024–09-30 实施,双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2305/T 036—2024,I,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双鸭山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宝清县小城子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宝清县朝阳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宝清县夹信子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杨晓贺、顾鑫、丁俊杰、于昌红、刘伟、姚亮亮、毕永彬、高雪冬、邱磊、张,茂明、王自杰、张家智、王囡囡、孟庆英、朱宝国、申宏波、陶淑敏,DB2305/T 036—2024,1,大豆灰斑病田间接种及抗性评价技术规程,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大豆灰斑病抗性田间鉴定和评价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豆品种对灰斑病抗性的田间鉴定和评价,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4404.2 粮食作物种子第2部分:豆类,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大豆灰斑病,由大豆尾孢菌引起的叶部症状为主的大豆病害,又称蛙眼病。田间症状见附录A,3.2,抗病性,植物与病原在长期进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中,逐渐形成和表现出各种抵御有害病原物的特征和能,力,3.3,鉴定圃,种植大豆品种进行田间接种的试验区,3.4,接种体,用于接种以引起病害的病原物或病原物的一部分,DB2305/T 036—2024,2,3.5,人工接种,在人工条件下,将接种体置于植物体适当部位并使之发病的过程,3.6,接种悬浮液,用于接种的含有定量接种体的液体,3.7,抗性评价,根据采用的技术标准判定寄主植物对特定病害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的定性描述,4 品种种植,将供试品种在鉴定圃内按编号顺序排列,每隔19 份鉴定材料播种1 行感病对照品种,每个品种播,一小区,小区面积2.8 m2,人工单粒点播,株距5 cm,行距0.65 m。种子符合GB 4404.2 标准,5 病原物接种体制备,5.1 病原菌的来源,选择经权威部门纯化和鉴定的大豆尾孢菌病株,5.2 培养基的配制,5.2.1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将去皮马铃薯200 g 切成小块,加水1000 mL 煮沸25 min,用四层纱布过滤,过滤后加入琼脂20 g,再煮沸后加入葡萄糖20 g,加水定容至1000 mL,121℃下湿热灭菌25 min,5.2.2 高粱粒培养基,挑选大小均匀、饱满的高粱粒,清洗后文火煮40 min~60 min,用手碾搓,高粱粒软而不烂(一捏及,瘪),将高粱粒捞出,控水0.5~1 d,装入500 mL 三角瓶中,装入量约300 mL,121℃ 湿热灭菌30 min,灭菌完成后,将装有高粱粒培养基的三角瓶放置于室温下冷却备用。放置期间,一天一次摇三角瓶,防止,大量高粱粒结块,DB2305/T 036—2024,3,5.3 病原菌的活化,将保存备用的大豆尾孢菌从4℃ 冰箱内取出,在超级工作台内,挑起菌丝接种于灭菌的PDA 平板,25℃ 培养7 d ~ 10 d,待菌丝长满培养皿后,即完成病原菌的活化,5.4 病原菌繁殖,在超净工作台中,将活化后的病原菌菌块置于装有高粱粒培养基的三角瓶内,25℃ 培养30 d。待菌,丝长满高粱粒后,停止培养。将高粱粒从三角瓶中倒出,洗1 ~ 2 次,洗去菌丝,将高粱粒放置晾干,于阴干处保存备用,6 接种,6.1 孢子诱发,用无菌水将保存的高粱粒进行浸泡2 d,捞出,盖上无菌纱布,无菌水润湿,保湿培养5 d 左右。诱,发产生新鲜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用两层纱布过滤浸泡好的孢子悬浮液,于孢子悬浮液中加入适量3% 蔗,糖,孢子悬浮液浓度为显微镜10 × 10 视野下5 ~ 8 个孢子,6.2 田间人工接种,直接喷雾法将制好的孢子悬浮液,于阴天或傍晚无风时,喷洒于大豆叶片上,以菌液在叶片上形成均,匀的细液滴为宜。共进行3 次接种,间隔时间约为3 ~ 5 d,6.3 诱发条件,遇干旱天气时,鉴定圃内铺设微喷管进行水分补充,以利于大豆灰斑病发生,7 调查与评价,7.1 病级标准,0 级:叶部无病斑;1 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以下;2 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 ~ 5%;3 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6% ~ 20%;4 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1% ~ 50%;5 级: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以上,7.2 调查方法,接种后30 d ~ 40 d,调查发病情况。每个品种调查20 株。记录发病级别,计算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DB2305/T 036—2024,4,別100,別,別,儹 劯 供试总株数最高级代表值,病级该病发病株数,病情指数(1),7.3 抗性评价,计算病情指数后,按病情指数范围确定抗性。具体抗性情况见表1,表1 大豆灰斑病品种抗性评价表,抗性病情指数范围,免疫0,高抗≤20%,抗病21% ~ 40%,中抗41% ~ 60%,感病61% ~ 80%,高感≧81%,7.4 有效性评价,设置的感病对照品种表现为感病时,确定……

……